成语ming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的意思
明察秋毫的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明察秋毫的注音:ㄇㄧㄥˊ ㄔㄚˊ ㄑㄧㄡ ㄏㄠˊ
明察秋毫的近义词:洞若观火,明查暗访
明察秋毫的反义词: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的组合结构:abcd 动宾式
明察秋毫的详细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
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辨形“察”,不能写作“查”;“毫”,不能写作“豪”。

辨析明察秋毫”与“洞若观火”有别:“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精细;“洞若观火”强调观察事物透彻、深远。

歇后语 电子显微镜 —— 明察秋毫

谜语 显微镜 (谜底:明察秋毫)

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释义】

目光敏锐,可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语本《缠子》。后用“明察秋毫”比喻洞察一切,能看到极细微的地方。△“洞若观火”

【典源】

#《缠子》(据《文选・卷四五・设论・班固・答宾戏》李善注引)

曰:“之目,察之末于百步之外,可谓明矣。”

注解

[1]典故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2]董无心:东周战国人,生卒年不详,著有《董子》一卷。

[3]离娄:人名。黄帝时人,生卒年不详。相传能视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4]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后用以比喻细微的事物。

参考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典故】

离娄是神话中黄帝时代的人,相传他能够把百步之外的野兽细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无心说,像离娄这样的人可说是视力极好了。孟子在劝谏梁惠王行仁义之道时,曾经借用离娄的视力,他说:“如果有人说,他的力量可以举起百钧(三十斤为一钧)之物,却举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够看见野兽初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堆木柴,请问大王您会相信他吗?”梁惠王回答:“当然不会。”孟子于是又说道:“举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见一堆木柴,是因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现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为大王您不肯行仁义之道,让恩泽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后来“明察秋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极细微的地方。

【书证】

    01.《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02.《荡寇志》第八○回:“这起案被盖兄如此勘出,足见明察秋毫,只是依下官的愚见,却照直办不得。”

    03.《三侠五义》第四二回:“不想相爷神目如电,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不敢隐瞒。”

【用法】

语义比喻人能洞察一切,看到极细微的地方。

类别用在“观察入微”的表述上。

例句

包公办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无所遁形。

无论嫌犯多么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

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在警方明察秋毫的侦办下,这件悬案,终于宣告侦破。

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明察秋毫的鉴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这件抢案由于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辨识】

同义“明察秋毫”及“洞若观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异义“明察秋毫”侧重于形容观察巨细靡遗;“洞若观火”侧重于形容观察透澈深远。

例句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例句
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凭著对商场的敏感度,他洞若观火地预测电子业将是一片荣景。

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細(こま)かいところまで明察する

percevoir les moindres détail(perspicace)

tief in die Dinge eindringen kǒnnen(scharfsichtig sein)

острое зрени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