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feng 查看: 10
微风一吹;草就晃动。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吞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与有等连用。
例子:万一后边有些风吹草动,被人发觉,不要说道无颜面见令尊,传将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正音:“吹”,读作“chuī”,不能读作“cuī”。
辨析:见“打草惊蛇”。
谜语: 卷我屋上三重茅 (谜底:风吹草动)
故事: 春秋时期,楚平王十分昏庸荒淫,竟霸占自己的儿媳妇,太子老师伍奢认为不妥被抓起来,楚平王命他写信叫回外地的儿子伍尚与伍员(伍子胥)。伍尚回去后与父亲被杀,伍子胥历尽艰辛,昼伏夜出,十分小心风吹草动,终于逃到吴国。
风吹起,草木摇动。比喻轻微的动静变化。※语或出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
悲歌已了,由怀慷慨,北背楚关,南登吴会。属逢天暗,云阴叆。失路傍徨,山林摧滞。怪鸟成群,虫狼作队,禽号姓姓(狌狌),兽名狒狒。忽示(尔)心惊,拔剑即行。[匣中光出,遍野精明,中有日月,北斗七星〕心雄惨烈,不惧千兵。[捉我,事未消宁〕,被擒获,百死无生。[偷踪窃道,,风吹草动,即便藏形〕。剑歌已了,更复前行。[北跨广陵,南登吴会,关津忽切,州县严加,勒铺交横,镇代相续。潜身避影〕,一步一前,不经旬月之间,即至吴国。一依鱼人教示,披发遂入市中,涂面上[而行〕,獐狂大哭三声,东西驰走。
[1]平王:?∼公元前516,春秋时楚国国君。熊氏,名居,一作子居,字弃疾,灵王之子。灵王死,诈杀兄公子比、子皙而自立。后恐国人作乱,故施惠于百姓。在位十三年,谥平。
[2]傥:如果、假若。同“倘”。
[3]饮气吞声:形容含怨抱恨而无法表态发泄。见“忍气吞声”。
在草原上,风只要轻轻掠过,草就会摇动,所以“风吹草动”一语可用来比喻轻微的动静变化。使用此语比较早的文献如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春秋时,伍氏一家本在楚国仕宦,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因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杀,只有他一人逃到吴国。后来伍子胥受到吴王阖庐的赏识,帮助吴国从衰微的国势走向富强,进而使吴成为一方的霸主。他更藉著救援蔡国的名义,出兵攻打楚国,并在占领楚国郢都之后,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尸骨鞭笞,报了父兄被杀之仇。在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中,描写伍子胥逃亡时,平王的追兵在后紧追不舍,他躲躲藏藏,心中十分惊惧,一旦被平王抓到,肯定会难逃一死,所以只要有一点点不对劲的动静,他就会立刻藏身起来,等到确定没有追兵后才继续逃亡。后来“风吹草动”这句成语也多用在于惊惧的状况中。
01.《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五・伍子胥变文》:“傥被擒获,百死无生。偷踪窃道,饮气吞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源)
02.宋・谢良佐《上蔡先生语录》卷上:“我自有命,若信不及,风吹草动,便生恐惧忧喜,枉做却闲工夫,枉用却闲心力。”
03.《水浒传》第二四回:“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
04.《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却说陈氏自从打发儿子去后,……已到十日之外,风吹草动,也认做儿子回来,急到门观看。”
05.《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万一后边有些风吹草动,被人发觉,不要说道无颜面见令尊,传将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
06.《镜花缘》第五七回:“倘有丝毫风吹草动,管他甚么天文课象,我们只好且同五弟并承志哥哥杀上长安,管教武氏寸草不留,他才知文家利害!”
㈠
语义风吹起,草木摇动。
类别用在“风吹草木”的表述上。
①山坡上这片芦苇花,风吹草动,煞是漂亮。
②秋天的稻田,在一阵风吹草动后,掀起一波波金黄色的稻浪。
㈡
语义比喻轻微的动静变化。
类别用在“轻微变化”的表述上。
①你留在这里继续监视,一有风吹草动,就打电话通知我。
②现在大家有如惊弓之鸟,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人心惊肉跳。
③这帮歹徒警觉心很高,一有风吹草动,他们立即更换窝藏地点。
④小羚羊一边吃著草,一边注意著四周环境,一点轻微地风吹草动,也会把牠吓跑。
the slightest sign of disturbance(at the mere rustle of leaves in the wind)
ちょっとした異変(いへん),微小(びしょう)な変事(へんじ)
susurrement de feuilles dans le vent
едвá что случит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