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kou 查看: 9
犹“口诛笔伐”。见“口诛笔伐”条。
此处所列为“口诛笔伐”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张岱不仅长于文学,且长于史学,重要的著作是《石匮书》。此书张岱写了近五十年才脱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过此书的大老认为,《石匮书》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顺应潮流拥戴东林学派,恐怕不合时宜,张岱心中十分不服,在〈与李砚翁〉的信中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他认为,有健全的舆论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吕祖谦的话:“见辱于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意思是说:被一般人羞辱,过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常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状,让他们非常恐惧害怕。张岱坚持自己史学家言论自由的理念,故写此信与好友痛快言之。后来原文中的“口诛笔伐”演变为成语,用来指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
01.宋・欧阳澈〈上蒋提举书〉:“刚肠无他,一报君父,视死如归,故口伐舌击,决保其折而不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