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leng 查看: 10
冷:冷漠;冷淡;冷静;眼:目光;表情神态。
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观看。形容置身事外;毫不动心地在一旁静观事态变化。
出处:宋・朱熹《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例子: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
正音:“旁”,读作“páng”,不能读作“bàng”。
辨形:“观”,不能写作“关”。
辨析:“冷眼旁观”和“袖手旁观”;都含有“置身事物;在一旁观看”的意思。但“冷眼旁观”偏重在“冷眼”;指冷静地观察事态的发展;“袖手旁观”指不闻不问;应该援助的而不援助。
冷眼,指冷静的眼光。“冷眼旁观”形容用冷静的眼光在旁观察。语本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后亦用“冷眼旁观”形容漠不关心。△“袖手旁观”
骨鲠如君道尚存,近来人事不须论。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静看真好笑,倾怀与说却为冤。因思周庙当时诫,金口三缄示后昆。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生卒年不详,晚唐进士,亦是福建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后入仕梁。因梁太祖不满其〈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求徐夤改写,徐夤不从,于是太祖削去其官职。东归后,闽王礼聘徐夤成为幕僚,官秘书省正字。后还乡隐居。在〈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中,徐夤看到友人因为直言敢谏,反而遭到君王罢黜,心生感触地写道:“若是冷静地在旁观看,就会觉得这帮阿谀小人的行为很可笑;可是要有人竭忠尽虑地直言进谏,反倒会受诬陷和冤枉。”表达了他对政治黑暗的不满愤慨。后来“冷眼旁观”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原用来形容用冷静的眼光在旁观察,后亦用来形容漠不关心。
01.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静看真好笑,倾怀与说却为冤。”(源)
02.宋・朱熹〈答黄直卿书〉:“故其后复申(王)炎所陈荐举之说,乃是首尾专为王地;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03.明・高攀龙〈恭陈圣明务学之要疏〉:“人臣避居功,甘居罪,君父有急,冷眼旁观,此大乱之道也,不可不明也。”
04.清・陈鼎《东林列传・卷二一・刘元珍传》:“(杜)松与(刘)綎血战以死,一则寸骨不留,一则合门碎首,(李)如柏为诸将领,冷眼旁观。”
㈠
语义形容用冷静的眼光在旁观察。
类别用在“静止旁观”的表述上。
①他先冷眼旁观,注视一切,准备伺机而动。
②冷眼旁观的人往往能够看出事情的症结所在。
③我劝你还是冷眼旁观的好,不要冲动,免得搅乱大局。
④他一直冷眼旁观地等待著时机来临,打算好好地表现一番。
㈡
语义形容漠不关心。
类别用在“置身事外”的表述上。
①与其冷眼旁观,不如热心参与。
②他对任何事情,总是摆出一副冷眼旁观的样子。
③事关大众权益,我们绝不能冷眼旁观,袖手不管。
④看到亲人遭受冤枉,他怎么还能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呢?
⑤这两个人从早争吵到现在,他一直冷眼旁观,不发一语。
a cold eye spectator
оставáться безучáстным зрителе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