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bing

兵不血刃

栏目:bing 查看: 19

兵不血刃的意思,下面是兵不血刃的详情
  • 兵不血刃的拼音:  bīng bù xuè rèn
  • 兵不血刃的注音:  ㄅㄧㄥ ㄅㄨˋ ㄒㄩㄝˋ ㄖㄣˋ
  • 兵不血刃的近义词:  所向披靡,不战而胜
  • 兵不血刃反义词:  血流成河,血流飘杵
  • 兵不血刃的组合结构:  abcd 紧缩式
  • 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例子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清・张春帆《宦海》第七回)

    正音“血”,读作“xuè”,不能读作“xiě”。

    辨形“刃”,不能写作“刀”。

    谜语 没有流血的战争 (谜底:兵不血刃)

    故事 东晋时期,屯骑校尉郭默英勇善战,但他十分骄横跋扈,为泄私愤杀死平南将军刘胤,伪造诏书诬陷刘胤谋反,宰相王导怕他,升他为州官。陶侃说服王导率兵讨伐,郭默自知理亏,想率军南下,被部将生擒投降,陶侃兵不血刃完成使命。

    【释义】

    兵刃尚未沾上敌人的鲜血,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了敌人。语出《荀子・议兵》。后亦用“兵不血刃”比喻轻易得胜。

    【典源】

    《荀子・议兵》

    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德盛于此,施及《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注解

    [1]远迩来服:远处和近处的人都来归服。迩,音ěr,近处、眼前。

    [2]四极:四方极远的地方。

    【典故】

    荀况(公元前313—前238)战国时赵人,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说本于孔子,著书数万言,主张礼治而倡“性恶”之说,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后世尊称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陈嚣问荀子说:“先生论兵,常以仁义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爱人的,行义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还用兵干甚么呢?世界上所以有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荀子回答说:“具有仁心的人自必爱人,因为他爱人,所以厌恨所爱的人被别人伤害。行义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为他遵循正道,所以厌恨别人把正道搅乱。战争,是用来禁暴除害的,不是用来争夺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处,就有如时雨下降,没有人不欢喜的。故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所以近处的人爱他们的善行,远处的人仰慕他们的德义,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敌人了。”后来“兵不血刃”被用来指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了敌人;或用来比喻轻易得胜。

    【书证】

      01.《荀子・议兵》:“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源)

      02.《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

      03.《晋书・卷六六・陶侃列传》:“(郭)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闻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04.《水浒传》第九七回:“今当乘其惊惧,开以自新之路,明其利害之机,城中必缚将出降。兵不血刃,此城唾手可得。”

      05.《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大军一拥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关。”

    【用法】

    语义比喻轻易得胜。

    类别用在“轻取胜利”的表述上。

    例句

    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多亏将军好计谋,让我军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由于敌人军心涣散,联军兵不血刃,收复了好几座城市。

    由于心战的成功,敌寇不战而降,我军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若想兵不血刃,攻城掠地,就得趁此夜黑风高、敌人不备时加以突击。

    achieve victory without fighting

    den Sieg davontragen,ohne das Kampfgerǎt mit Blut zu beflecken

    без единого выстрела

展开全文
上一组:冰壶秋月
下一组:冰天雪地
输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