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bu 查看: 13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
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例子:这本书是二十年前编辑的,如今已是不合时宜了。
正音:“宜”,读作“yí”,不能读作“yì”。
辨形:“合”,不能写作“和”。
歇后语: 三伏天穿棉袄 —— 不合时宜
谜语: 以夏进炉,以冬奏扇 (谜底:不合时宜)
故事: 汉哀帝是汉成帝的养子,20岁继位后经常生病,大臣夏贺良向哀帝建议改元及大赦天下。哀帝立即应允,改了年号后还是经常生病,于是就废除以前改元的诏书,只保留大赦,说夏贺良所做的是违经背道,不合时宜,就杀了他。
不符合时势趋尚。语出《汉书・卷一一・哀帝纪》。
(二年)八月,诏曰:“(时)[待〕诏等建言改元易号,,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下有司。”皆伏辜。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赵)玄、孔乡侯(傅)晏有罪。博自杀,玄减死二等论,晏削户四分之一。语在〈博传〉。
[1]夏贺良:?∼公元前5,西汉末方士甘忠可弟子。忠可崇黄老与儒家谶纬之说,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假托得赤精子真传,因语涉朝政,成帝时遭弹劾伏诛,弟子仍密传其道。哀帝时夏贺良建言改元易号,以续汉祚。后帝觉其言无验,视其执左道、乱朝政、诬君罔上,下令诛之。
[2]增益漏刻:增加漏箭上显示时刻的刻度,由昼夜一百刻增为一百二十刻。漏刻,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指盛水的铜壶;刻,音kè,指刻有度数的箭。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小孔,水渐漏则壶中漏箭上的刻度就渐次显露,据以测知时刻。
西汉末年,由于国势衰弱、社会紊乱,加上成帝喜好鬼神之说,又无子嗣,因此宠信方士。其中一名方士甘忠可,揉合黄老道学与儒家谶纬之说,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因汉帝自认属火德,甘忠可便假托道教真人赤精子,说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以致天下太平,永固汉室之统治。甘忠可后因干预朝政遭弹劾而被诛杀,但他的弟子夏贺良等人仍密传其道,他的方术仍然盛行于贵族间。成帝崩后,继位的哀帝也好此道。夏贺良等人仍以赤精子的名义,说汉室国运中衰,建议哀帝改元易号,并增加漏箭上的刻度,可永保国家的安定。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下诏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但二个月后,哀帝见毫无成效,又发了一道诏令,自承误信方士之言,做了些不符时势所宜的事,因此收回成命,并将夏贺良等人发监问斩。“不合时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表示不符合时势趋尚。
01.《汉书・卷一一・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源)
02.《朱子语类・卷六七・易三・纲领下》:“若事虽正,而处之不合时宜,于理无所当,则虽正而不合乎中。”
03.宋・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时宜何?”
04.《红楼梦》第六三回:“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
05.《镜花缘》第一二回:“此话虽近迂拙,不合时宜,后之君子,岂无采取?”
06.《三侠五义》第五回:“且说小沙窝内有一老者姓张行三,为人梗直,好行侠义,因此人都称他为『别古』。(与众不同谓之『别』,不合时宜谓之『古』。)”
语义不符合时势趋尚。
类别用在“不符时尚”的表述上。
①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如今已不合时宜了。
②他总爱穿些不合时宜的服装,经常受到朋友的嘲笑。
③如果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可是会引人侧目的。
④过去他的言论被认为不合时宜,现在已证明他所说完全正确。
⑤我们可以吸收古人的智慧,但是如果不知变通运用,就可能不合时宜了。
off time
時宜を得ない
incompatible avec la marche du temps(hors de saison)
unzeitgemǎβ(altmodi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