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you 查看: 67
优柔:迟疑不决;寡:少;断:决断。
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决断。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他做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辨形:“优”,不能写作“忧”;“寡”,不能写作“刮”。
辨析:“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都含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但“优柔寡断”多指在处理事情时老是缺乏决断力;可指人的性格;“犹豫不决”多指人一时(在具体事情上)的表现;一般不能指人的性格。
优柔,柔弱。“优柔寡断”形容行事犹豫,不能当机立断。语本《韩非子・亡征》。△“犹豫不决”
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而无成,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喜淫刑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
[1]缓心:凡事迟缓。
[2]柔茹:柔懦、软弱。
“优柔寡断”原作“柔茹寡断”,典源出自《韩非子・亡征》。〈亡征〉篇,顾名思义就是灭亡的征象,韩非在这篇中所论述的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和迹象,他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从中识别征兆,分析导致亡国的原因,多达四十余条,这是他总结历代治乱兴亡的结果。一个国家,如果君主的权力、领土小,而诸侯、大夫们的权力、封地大,那就可能灭亡。忽视法律禁令而致力于权谋智计,荒废内政,必须倚靠外援的国家,可能灭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学术,贵族子弟们爱好争论是非,商人在国外屯积财货,而人民却在国内忍受穷困的国家,可能灭亡。喜好修建宫室台榭,经常劳动百姓、消耗财物的国家,可能灭亡。讲求祭祀鬼神、迷信卜筮的国家,可能灭亡。可以用权势谋求官职,可以用贿赂取得爵禄的国家,可能灭亡。处事迟缓而无成就,行事柔弱而缺乏果断,喜好与憎恶都无法决定,没有坚固立场的国家,可能灭亡。后来“优柔寡断”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柔茹而寡断”演变而出,形容行事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01.明・陈子龙〈恢复有机疏〉:“其始也,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令,皆近于优柔而寡断,弛缓而不张。”
02.《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这位胡统领最是胆小,凡百事情,优柔寡断。你在他手下办事,祇可以独断独行,倘若都要请教过他再做,那是一百年也不会成功的。”
03.清・梁章巨《浪迹丛谈・卷三・陈颂南给谏》:“倘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其端不过优柔寡断,而其后遂贻害于国家,经意深微,不可不察也。”
04.清・梁启超《管子传・第五章・管子之初政》:“盖处高明之地者,惟优柔寡断与暗昧无识最为害事,不徒为人君者为然矣。”
语义形容行事犹豫,不能当机立断。贬义。
类别用在“软弱迟疑”的表述上。
①在面对前途的抉择时,他一反平日,显得优柔寡断了。
②他生性胆小懦弱,遇事优柔寡断,实不足以担当大任。
③感情一事当断则断,如果优柔寡断,只会越来越纠缠不清。
④这孩子就是如此优柔寡断,什么事情都得别人帮他拿主意。
⑤凡事谨慎是好,但是如果过于谨慎必将优柔寡断,一事难成。
⑥他们夫妻俩个性全然不同,先生优柔寡断,太太则是刚毅果决。
⑦如此紧急事件遇到他这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性格的人,就令人更心急了。
⑧如果什么事都像他这样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话,我看到头来终将一事无成。
同义“优柔寡断”及“犹豫不决”都有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异义“优柔寡断”用于指称一个人在遇事时缺乏决断力,是就性格上来说;“犹豫不决”则用在对于发生的问题难以决定,一般是就具体事件来说。
形音优,音|ōu。柔弱的意思。不可写作“忧”。
优柔寡断 | 犹豫不决 | 例句 |
---|---|---|
✅ | ❌ | 他们夫妻俩个性全然不同,先生优柔寡断,太太则是刚毅果决。 |
❌ | ✅ | 面对这么多的机会,我倒犹豫不决起来,不晓得该选哪一样才好? |
be weak and irresolute
優柔不断(ゆうじゅうふだん)
manquant d'esprit de décision(être irrésolu,indécis)
unschlüssig(unentschlossen)
крáйняя нерешительнос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