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文化常识 查看: 39
过去有种说法,将在鬼节当天出生的人抄叫“天胎”(鬼节-般是是指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七月十旧中玩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在南方有些地方将三月三和清明节也算作了鬼节,但是道教百中还是以上、中、下三元节为主);因为在鬼节当天鬼门大开,异界灵度体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
孩子如果在当天出生,恐怕会具有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因此过去很多父母在给这样的孩子上户籍时,都会偷偷把日期提前或推后一天,不愿意在鬼节当天给孩问子庆生;当然也有人认为当天出生的孩子既然能够称为"天胎”,肯定天赋答异禀,百无禁忌,是件值得高兴庆祝的事。
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