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常识 » 正文

为何说秃发树机能起义是五胡乱华的源头

看: 38次  时间:2022-09-18  分类 : 文化常识

为何说秃发树机能起义是五胡乱华的源头

说到秃发树机能这个人其实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人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知道的人应该知道这个人是多么的厉害,前后10年竟然把晋朝打得满地找牙,不过还好最后是停下了脚步,但是却也让五胡乱华的到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也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分析看看秃发树机能他的传奇一生吧!

为何说秃发树机能起义是五胡乱华的源头?秃发树机能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

胡乱第一响

泰始六年,当晋王朝君臣们沉浸在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时,西北雍凉交界处,传来了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反了。前面我们提到的贾充借嫁女逃避兵役,逃的就是这次。

据史料记载,鲜卑本为东胡遗裔,因散居塞北鲜卑山而得其名,虽名为鲜卑,实则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之间互相扯皮,没事儿就砍砍杀杀,顺便结个世仇什么的(譬如宇文氏与慕容氏)。

东汉末年,一位鲜卑首领拓跋匹孤,带领千余部众从塞北入居河西,其妻相掖氏突然分娩,被中产子,遂以秃发两字作为姓氏,这婴孩儿就是秃发寿阗,寿阗之子即为秃发树机能。秃发者,被褥是也。但另有一说,认为秃发、拓跋是同音异译,实则是一个姓氏。

从泰始六年,即公元270年,至咸宁五年(即公元279年)树机能被杀,总共近十年时间,晋王朝几乎是拿这帮胡寇毫无办法,不剿不行,剿之却又不尽,如同蚊蝇般嗡嗡响个不停,存在感极强。司马家的大巴掌“呼”地抡过去,蚊蝇们一哄而散,又能消停个两天,两天过后,继续高唱凯歌,四处掠夺。

无数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无数将士因此而马革裹尸、血染疆场,这场持久战更开启胡乱之先河,预演着民族血泪融合的序篇。树机能有声有色的反叛事业,令许多部族首领意识到,晋王朝并没有他们想象当中那般强大,这只标识着正统、集权的庞然大物甚至是反应迟缓、充斥着各种官僚腐化和等级僵化。

臣服的小兽们纷纷伸出前爪试探,初时那尖牙利齿尚且藏匿在微笑和矜持当中,不少胡族首领都将部族中重要人物送到洛阳作为质子,譬如后面那位出名的前赵开国皇帝刘渊刘元海先生,这时候就正在晋朝都城交朋引伴、浸淫经文,假装自己是一只驯化成功的小京八。

然而,当晋王朝那些高贵的大爷们开始脱下道德礼仪的外衣,兄弟阋墙、互相攻奸之时,小兽们终于坐不住了,它们圆瞪双目,逐渐露出狰狞面孔,开始扑噬从前的主人,偌大的中原腹地,竞相沦为野兽口中大啖其味的肥肉。

(一)迅猛发展的叛乱

1、叛乱之初

秃发树机能一族原本居于雍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陇西、河西大旱,武帝担心胡人作乱,特意从雍州划出陇右五郡,加上凉州的金城以及梁州的阴平,合并设置秦州,将胡族迁至秦州与汉人杂居,同时,任命胡烈为秦州刺史,管理一州军事。

说起胡烈,也是将门世家之子,父亲乃是魏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胡烈有两个哥哥,二哥为镇军将军胡奋,还记得这个人么?不记得不打紧,我再提一个人,各位大小伙子一定能想起来的,武帝最宠爱的那位胡芳胡贵嫔,性情直杠杠、活泼可爱的胡大姑娘,正是胡奋的闺女。于是,这位胡烈也算是皇亲国戚了,有个当宠妃的大侄女,武帝算是他的侄女婿。

然而,这回皇亲国戚的身份也没让胡烈捡到便宜,秦州刺史实在不是什么肥缺,除了吃土扛灰,就剩下卖命。汉胡杂居形势复杂,各族之间一直磨擦不断。泰始六年,树机能领兵造反,将胡烈诱杀于万斛堆,震惊朝野。

当时,扶风王司马亮(武帝的四叔)都督雍凉军事,闻讯立即派将军刘旗前往支援,刘旗沿途故意拖延不前,致使贼势越加猖獗,武帝震怒,贬亮为车骑将军,并要将刘旗处以死刑。这时候,作为直接领导的司马亮表现出了最大的气度,他一力为刘旗开脱,表称是自己节度无方,请求免除刘旗死罪。武帝遂下诏将司马亮免官召回。

司马亮其人,我真没太多好感,他虽然是武帝临终托孤之人,又是晋王朝宗室之领袖,但为人胆小怕事、心眼儿又多,并且放不下功名二字,正是因为他的无能和放纵,宗室王爷之间有机会互相砍杀,最终酿成八王之乱。

但即使司马亮毛病很多,我仍需客观地赞一句,他是个好人,哪怕是老好人,能够遇到这样肯为自己担事儿的老好人上司,任何人都该感激涕零了。不论刘旗是否当杀,他能遇上司马亮,都是幸运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旗不愿冒然进攻树机能,也未必是他胆怯无能,打仗这种事情,影响因素太多,像我这样隔着历史的层层纸卷来看待,未免太过简单,厮杀在阵前的将军们,要做出一个决断,往往浸染着无数鲜血与泪水。

2、将帅不和

司马亮被罢官后,武帝重新任命尚书石鉴为安西将军,都督秦州军事,并与奋威护军田章一齐出讨树机能。河南尹杜预为秦州刺史兼轻车将军,受石鉴节制。

也不知道武帝的人事部门是不是没做好任命前的调查,居然漏掉了一个无比重要的信息——石鉴与杜预之间关系一直不对付(有宿嫌)!

将帅不和,肯定是要出乱子的。

果然,石鉴命令杜预孤军出战,杜预也不傻,他认为胡马肥壮、士气正盛,而官军远道而来,精神疲惫,物资供应不足,理应避其锋芒,等待来年春天再举进攻,并且还提出“五不可、四不须”的方针政策,把石鉴气得够呛。

很快,杜预被冠以动摇军心的罪名下狱——跟直属领导对着干,总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不过,别担心,杜预还是有些背景的,他老婆是司马昭的妹妹、司马炎的姑姑高陆公主,基于这层关系,很快大事化小,被人从牢里放出来了。

晋朝有一种制度叫做“八议”,意思是对八种人给予特殊待遇,犯罪后可以减免。这八种人分别是: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而杜预,就沾了第一条。

所以说,对于走后门这种事情,我既憎恨,又觉得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法律只是当权者随意使用的工具时,不走后门,难道眼睁睁地等死不成?

说到杜预,我不得不在此插花一下,表达一下后辈小子的滔滔崇拜之情。

杜预是名人,不仅表现在军事才能上(曾在平蜀战役中担任钟会军中幕僚,伐吴过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他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猎政治、经史、历法、法律、数学、工程等多种学科,尤其爱读《左传》。当时的侍中王济善相马,和峤善聚财,因此这二人被认为有马癖、钱癖,而杜预曾自称有《左传》癖,现在都仍有杜氏集解流传于世。

另外,晋朝法典《泰始律》颁行后,由张斐、杜预对律条作详细注释,这二人的解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即相当于现在最高法、最高检经常出台的司法解释,因此晋律又称《张杜律》。

一个人能文又能武,且大文大武,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旁人穷其一生也未达到的成就,除去杜预是皇亲贵戚、豪门高族的因素,难道不与他自身的修养素质紧密相关?时下之人仇官仇富,但大抵也只仇为官无能、为富不仁之辈,真正有真才实学者,还是值得为其竖起大拇指的。

咱们接着说回西北边事,石鉴的军事部署未见成效,秃发树机能非但没有被击退,反而与北地叛胡相勾结,声势越发壮大。而石鉴此人,更因虚报战功被免官,后得复用,在对吴的战役中,他再次故态复萌,虚报杀敌人数,武帝实在是拿他没办法,曾以汉朝时云中守魏尚之事作对比,十分失望,不过最终武帝也没真治石鉴之罪,此人倒是平安渡过一生。

(二)扶风武王

1、情理之中的接力棒

泰始六年,扶风王司马亮被罢免之后,虽有石鉴等人暂时接管秦州军事,但按照司马家的思维,环拱中央政权的理应是位同姓王爷,很快,武帝从许昌抽调一人镇守关中。此人与司马亮颇有渊源,是他一母同胞的兄弟,也即是武帝司马炎的七叔,汝阴王司马骏。

在秦州刺史胡烈遇害后仅一个月,武帝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免除陇右五郡遇害者的租赋,实在生活困难的,由政府出资贷款,以维持生活(安顿民生做得不错,表扬一个);第二件事,任命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代替司马亮都督雍、凉二州军事。

抵御外寇的接力棒交到了这位镇西大将军手中。

不得不说,司马家的各位皇帝,普遍还是比较有人情味的,与宗室也好、臣僚也罢,相处的时候并没有太过森严、苛刻的等级区分,或者应该说,两晋时代,阶层等级森严,但同一阶层之间是分权共利、合作共赢,而非简单粗暴地冠以封建王朝忠君爱国那一套儒家的政治伦理。

用司马亮同父同母的兄弟代替他的职位,于司马亮而言,不至于尴尬难堪,于司马骏而言,不至于推脱退让,总体来说,武帝是照顾了这两位叔叔的心理感受的,并且,司马骏确实适合这个职位,在对付树机能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司马骏,字子臧,自小聪明,长大后更是不得了,被称为司马家族的“后来之秀”,与另一位贤王——齐王司马攸年岁相近,关系交好。司马骏领军经验丰富,极具领导才能,在军中劝课农桑,与士卒分役,规定“已及僚佐并将帅兵士等人限田十亩”。

能够懂得同甘共苦道理的领导,就算实质性才干有限,我觉得他至少也能收拢人心,一支上下齐心的军队,至少能够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古往今来,多少名将不是死于敌人兵刀之锋锐,却陨命于自己人的暗箭之下,令人心寒齿冷!

2、形势恶化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树机能拉到一些盟军(北地叛胡),实力大增,叛军突然进攻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被困青山,战死,陇右形势再度恶化。

插花一下,牵弘原本是扬州刺史,在对吴作战中立功(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所以说武帝把他弄到凉州,本意肯定不是随便安插个混事的小角色,那是有用意、也有期许的!

其实他对胡烈又何尝不是妥以重任?

高平公陈骞曾对武帝进言: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

这话无疑是有预见性的,撇开撰史之人牵强附会的可能(这点咱们都没法控制,毕竟是流转N手的资料,只能是尽可能地分析出最接近真实的东西),陈骞确实有资格评价,当时他正都督扬州军事,牵弘是他手下,对其品性、能力,有最直观的认识。

然而武帝没有采纳陈骞的意见,最终胡烈、牵弘战败,秦州、凉州俱失。这不仅关系到西北边境安宁,更是对武帝一统全国战略布局产生严重影响,西北不平,武帝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东南战场中去。

必须加强西北的军事力量!

武帝立刻想到他的心腹——鲁公兼车骑将军贾充,在武帝看来,这是跟随他多年、颇有作战经验的老臣子,老贾办事,我放心!

然而贾充并不这么想,他奋斗大半辈子,可不是为了混去西北当炮灰的,洛阳有山有水,有花有草,吃着小酒吹牛扯淡的日子多惬意,谁还乐意去欣赏边关月啊!

贾充与死党们绞尽脑汁,想了招“嫁女计”脱身——这种损招都行,若我是汝阴王,简直恨不能一刀两窟窿戳死这糟心玩意儿!贾充耽搁的绝不仅仅是他这位名不符实的车骑将军,更耽搁了大批的军士、武器。

所幸,因为晋朝方面一直严阵以待,未曾掉以轻心,且晋朝开国未久,各种内患未显,尚能震慑胡族,树机能的叛乱并未能扩散,双方将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树机能之乱并非只是秃发一族的叛乱,卷入的更是雍凉一带多个少数民族,说白了,这是晋王朝对胡政策出现的问题,政策不变,矛盾可以压制一时,但如同体内毒瘤,表面不显,一遇宿主体虚之际,便会趁势而发,酿成大祸患。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另一拨北胡反叛,袭击金城,司马骏率兵讨伐,斩其首领乞文泥等人。

紧接着的第二年,即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树机能再度领兵造反,司马骏立即予以沉重打击,斩敌首三千余级。

次年,司马骏再次征讨北胡,斩其渠帅吐敦。

连续立下几大战功,司马骏很快迁为征西大将军,徒扶风王,因其死后谥号为武,历史上又称其为扶风武王。

3、质子请降

从镇西大将军到征西大将军,仅一字之差,足可显示出武帝司马炎的决心,征者,主动出击也,与之前的镇西不同,那是被动防御,而如今,武帝对他这位七皇叔的要求,不仅仅是勉力维持西北边境的和平,他要的是彻底的击溃,以绝后患。

武帝谕诏司马骏开府辟召,又以七千人代凉州守兵。在这期间,司马骏收到消息,树机能、侯弹勃准备搞偷袭,打劫佃兵(这出息……),他索性先发制人,“命平虏护军文鸯督凉、秦、雍诸军各进屯以威之”。

佃兵就有点类似于后世的生产兵团,主要工作不是搞战斗,是搞生产,也是一军生存之源泉。从汉武帝时期,就实行“屯田于边防”的政策,戍卫与垦耕并顾,真正意义上的屯田制度是由曹操确立,并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工作,那位著名的“文姬归汉”的蔡文姬小姐,其第三任老公董祀就是屯田官吏。

树机能的算盘落空,没能打成秋风,小荷包依旧是瘪得可怜,只有动脑筋想想别的办法,然而司马骏同学的动作更快,威宁三年,派遣平虏将军文鸯集合凉、秦、雍三地军队共同讨伐树机能,破之。

连续几大棒打过来,树机能同学估计被打得有点懵了,这时候他才反应过来,他的对手是在中原大作战中与三大巨鳄多番厮杀才冲上领奖台的司马家族,不是西北旮旯里的村长头头,双方的实力差距忒尴尬。况且,这时候司马同学正处于中原拳王争霸赛收尾阶段的亢奋期,真的有点生猛哦!

琢磨了几番,西北的汉子们不约而同举起他们粗糙且粗壮的双手,缓慢地抱在脑后,左右瞄了瞄,好像也没别人盯着,不太丢人,于是,扯开嗓子,大声喊道——

别杀我!

我投降!

[机能乃遣所领二十部弹勃面缚军门,各遣入质子。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轲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冏等二十万口又来降]

司马兄大胜而归。

至此,西北边事似乎告一段落,树机能也被打怕了打服了,开始夹着尾巴做人。司马骏入朝,被封为扶风王,比之从前的汝阴王似乎更气派,更有权势。

然而,真正的结局还远未到来。

咸宁四年,凉州刺史杨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等战于武威,败死。凉州兵败,杨欣战死,仆射李熹推荐匈奴刘渊讨树机能,被侍臣孔恂等人极力劝阻。

武帝在深宫驾羊车、抱美女嬉戏之余,难免仰望天空,有着四十五度的淡淡忧伤——

此时此际,还有谁,足以担当破虏大任?

(三)一代名将

1、一张举荐贴

公元278年,晋王朝举国上下都在筹备一桩事情:伐吴。

三国对峙的时代已经过去,蜀汉被一举攻克后,司马家族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统南北,完成最后的霸业,武帝的皇帝宝座99.99%都来源于父辈的传承,如同所有的富二代、官二代一样,司马炎或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人在身后指指点点,说风凉话:那谁谁谁,别看他那得瑟样儿,全是拼爹得来的!

天生命好,怪我咯?

司马炎同学这点别别扭扭的小心思不太明显,却总是不时跳出来撩一撩他身为帝王的尊严,他也需要一场统一战来彰显自己的功绩。

羊祜镇守荆州多年,对东吴情况十分熟悉,其时,吴主孙皓残暴多疑,虽有名臣辅佐,并不能知人善任,尤其陆抗病逝后,东吴政权相当混乱和惶惑,平吴的时机已经到来。

为准备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武帝下诏在各地选拨人才,“有壮勇秀异才力杰出者,皆以名闻”,于是,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方面举荐上来一个人:武猛从事马隆。

武帝捏着这张举荐贴子的时候,估计心里正犯嘀咕,这马隆,是哪根葱?

也难怪武帝不识得这人,三国时期,那些名人们往上数一数,多半都是有些来历的,要么是四世三公,要么是官宦世家,没有好家世,至不济,你也得像寿亭侯那样一战成名!然而,这些马隆都没有,最为璀璨夺目的三国时代他没赶上,司马代魏的宫廷大戏也没他这种小角色什么事儿,山东又地处中原腹地,连个外寇内乱都没碰上,纵有不世之才,也需要一个露脸的机会。

现在,马隆的机会来了。

不过,他的机会不在东南,而在西北。

2、任侠好义的少年

马隆虽然没有显赫身世,但也不是个没有故事的普通人,他的故事在二十多年前,曹魏的时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番吧。

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太尉王凌发动叛乱失败,自己一仰脖喝了鹤顶红驾鹤西去,他是洒脱了,却连累了三族跟着送命。与王凌共谋的兖州刺史令狐愚虽说早已亡故,也被刨棺暴尸,偌大一个兖州,竟无一人敢去收尸,除了马隆。

说起令狐愚,听这名儿,就知道是个倒霉摧的,他原名令狐浚,曾被曹丕御口亲批:令狐浚何其愚蠢!从此改名令狐愚。被老大亲自盖戳定性,估计愚哥这辈子也没什么奔头了,难怪掺合到谋反事件当中。

愚哥已死,咱们还是说回到马隆。

说起来,马隆那时候应该还是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他本是东平平陆人(今山东汶上),距离咱们的事发地兖州也就四五十公里,搁现在,也就十几块车票钱的事儿!我估计马隆这类充满豪侠情结且精力充沛、浑身躁动的少年郎,年轻的时候也是喜欢四处瞎晃游的,名为游历,实际就是出去搞搞旅游,顺带刷经验值,再结交一帮同样属性的好朋友,武侠小说里都是这么写的。

也不知道马隆是怎么跟令狐愚这种地方高官扯上关系的,若无其事地自称是令狐愚的门客,自掏腰包给愚哥重新下葬不说,还修坟造墓,遍植松柏,给愚哥守孝三年才算圆满——

晕!这是当亲爹在拜咩?

其实我很怀疑令狐愚到底认不认识马隆,即便是认识,肯定也到不了喜当爹的份儿!他令狐愚又不是什么大贤大圣,没道理就这么个被顶头老大骂作愚蠢的倒霉蛋儿,陷入人(鬼?)生最低谷的时候,还有位智勇双全、前途无量的少年郎愿意拉他一把?

我觉得,马隆的举动,更多的像是在作秀,借令狐愚的葬礼,秀一把他的仁义礼智信!

《晋书·马隆传》中对小马哥是这样评价的:少而智勇,好立名节!

这八个字,是不是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像这种为了博名声而冒险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从前那个干杀手买卖的聂政兄弟,他老姐不也是个猛人嘛,老弟把脸都划稀烂认都认不出,就为了不牵累家人,他老姐非得死心眼去大街上认下杀人犯弟弟,理由是不能让老弟名声埋没!每读到这段,我都坏心眼儿地在想,万一那杀手真不是他老弟,杀手兄填了命却白让别人成名,九泉之下肯定呕血三升!

姑且不去管马隆是真的对令狐愚极有感情,还是仅仅为了打出自己的名号,反正他个人在这场葬礼中是得到好处的,从一位寂寂无名的少年,逐渐步入官场,成为兖州刺史帐下武猛从事。这当然不是他事业的终点,真正令马隆成名的一战,即将到来。

3、马隆自荐

因为平吴之事被征召,但马隆也只得了个司马督的六品小官(职责范围类似于殿中将军之流,属于皇宫安保团成员,这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一帮子权力核心商量重要战事,一个六品小官会混上殿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起武猛从事这种地方小官,好歹也算混到中央去了。

与高平公陈骞类似,马隆也兼职预言帝,老早就放话说:杨欣这哥们儿生得五大三粗、脾气暴躁,处不好跟少数民族同胞的关系,肯定很快会被砍。

姑且不论这事儿是真是假,反正武帝选人的眼光又不是头一回被置疑,没啥新鲜的,杨欣人都死了,更重要的是,谁来做接班人。

朝会的时候,武帝郑而重之地抛出这一难题:谁能为我讨此虏平凉州者乎?

他先往左边瞄瞄,文臣们把脖子一缩,那意思俺孱弱无力手不能缚鸡这事儿别找俺;再往右边瞅瞅,武将们普遍目光下调四十五度,仿佛地上扔有一百块一张的大钞,又或者一百两一锭的大金元宝。

特摸的!你们倒是把脑袋抬起来啊!

武帝气不打一处来,平常跟劳资吹得天花乱坠,多么的忠勇智高,一到用人的时候就开始溜号,连朕的心腹老臣们也都如此,真是情何以堪!还有没有一点人间真情在啊?

其实说起来也不怪武帝那帮文臣武将们,实在是在晋朝大环境下,背景出身很重要,你看哪场稍微重要点的战役派出的战将不是沾亲带故又或者是出身世家?真正有本事的人有没有?那肯定有!但这样的人,往往轮不着出头的机会,能够在某场战役中稍微捞点小奖励就不错了,想要争功?做梦去吧!

为何说秃发树机能起义是五胡乱华的源头?秃发树机能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

平吴战役中,这种因争功而引发的矛盾暴露得相当明显,就算是西北之战,马隆大胜而归后也险些捞不着奖赏。原因无他,妒忌心使然,也是豪门世族的骄傲使然。从骨子里,高高在上的贵族们是瞧不起这些没有出身、没有根基的武夫,但更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这些武夫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情,那不仅是打脸,更是抢饭碗!绝对不能忍!

有能力的人不敢出头,霸着高官厚禄的世家大族们又不大瞧得上荒凉贫瘠的大西北,大家都贼精地等着东南这块肥肉呢!这才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笔买卖!

是的,打仗也是买卖,只有精打细算,才能从战争中获利,那种利润微薄到忽略不计的小买卖,谁倒霉谁就去搞吧!

那一日,武帝眨巴着一双渴求的眼睛,将他的文臣武将看了个遍又再看了个遍,他在期待一位真正的英雄能够为他分忧解难,尤其能够让他当众下得来台——皇帝亲自抛出橄榄枝却没有人接,这太丢脸啦!

终于,当武帝等得眼睛都干涩发酸的时候,一个英武粗壮、眼神却透着几分精悍的中年大汉出列了,那人是马隆。

武帝此时自然不知道这人正是为他平定西北的英雄,但他依然感激这人恰如其分地出现,如果没有马隆挺身站出来,他那场情真意切的独角戏将沦为无数人的笑柄!就冲这,他也准备力挺马隆。

面对王朝最高领导人,马隆有一丝紧张,他也并不是没有感情挣扎,来此之前,许多人告诫他,仕途上最艰难的不是外部攻击,而是来自内部的构陷、攻奸。

他只是权力核心之外的小人物,本没有资格列席朝会,如果不是武帝赶鸭子上架、事情迫在眉睫,他连立足京都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他终于对上了能够决定他生死命运、仕途前程的皇帝,他应该说些什么?精心准备的一番表决心的演说辞被他又在肚子里过了一遍,虽然有些肉麻,但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一位小人物的心情。

“你能为朕平定西虏?”

武帝的话语中有丝不确信,但又有着溺水之人抓住一小根稻草的敏感、迫切,在他心里树机能不是动摇国之根本的大患,然而他将要倾全国之力征讨东吴,这时候容不得边境出现任何乱子!西北不仅要战,还要一战立威,一战永绝后患!

“臣——能!”

马隆只用了两个字作答,与预想的版本不同,他的这场自荐来得简单多了,他没有费太多唇舌去说服武帝,而一向鲜少任用非贵族阶层的司马家竟也破天荒地对马隆破格录用,任命其为讨虏将军,兼武威太守。

从一个皇家侍卫团副手到一郡太守,六品到四品,这步子迈得也忒大,尤其这太守不是摆着玩儿的,是要冲锋陷阵去跟对头拼命的!而在此之前,马隆毫无战绩!不得不说,武帝也是个心宽的,这么玩命儿、这么要紧的重任,居然敢交到一个熟都不熟的非世家子手中!这完全不符合司马家的用人哲学!

我只能说,这场豪华面试的双方都在豪赌,考生马隆押的是自己的军事天才,考官司马炎赌的是自己的慧眼如炬,也许他还赌了一口气的,不是没有人接招吗?我得让你们瞧瞧,也不是非用你们才行!

4、三点要求

马隆的录取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不过在武帝的力主之下,加上各位反对者也各怀私心,口头上说说也就罢了,犯不上跟皇帝作对,以死纳谏?卧槽!哥们儿,你是认真的吗?这么血腥暴力的事情,亏你也说得出口!

马隆虽然获取了率军西征的资格,他也不傻,明白自己人微言轻,屁背景没有,是不可能指望那些军中的贵族老爷们积极配合、发扬友军的爱心与温暖的。他不是扶风武王,他没有后盾,只能靠自己!

虽孤注一掷,却不狂妄自大、盲目冒进。

马隆提出三点要求:

①招募三千精兵(引弓四钧,挽弩三十六钧,得三千五百人);

②选武库精品(后面大家将看到这些武器如何发挥到极致);

③许以重酬(三年军资)。

武帝一律准奏,当马隆选取兵器被武库令刁难时,武帝立刻惩罚了看守之人,再次严正声明:只要是小马哥想要的,不计成本,统统供应!

从马隆这三点要求来看,他走的正是精英特攻队路线,尤其擅长远程攻击(弓弩)。选择能够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精兵,再配合小马哥的先进武器,打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

公元279年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的消息传到洛阳,很快,武帝任命马隆为讨虏将军,兼武威太守,他带着三千五百精兵以及三年军资出发,兼程八百里急行,餐风宿露,飒踏英姿,犹如一颗万众瞩目的新星。有人满怀期盼,有人心怀祈祷,也有人情感复杂……

然而,没过多久,翘首企盼的晋王朝总部失去了这支军队的消息。就仿佛一幕隆重推出的歌剧,即将喝到最精彩处时,戛然而止。

三千五百人,仿佛凭空消失了。

他们,去了哪里?

连续几个月时间,西北方面没有一只鸽子飞回,也没有一匹驿马疾驰带来武威的消息,战时军队都有特殊的通讯渠道,然而连这些最隐秘的渠道也没有讯息传来。洛阳的大人们开始坐不住了,一半是为了西北战事忧心,一半是为了自己的“预言”应验欢喜——

看!那个贫贱的武夫怎么可能担当如此重任?他一定是被人连锅端了,又或者卷款潜逃,甚至是叛国投敌!

诸如此类的声音一直在武帝左右回旋不绝,他心里也是没底的,毕竟,马隆不是他知之甚深的世家子弟,彼此之前也没有二大爷、亲姨父之类的裙带关系,信任度大约也就比A4纸稍微厚那么一点儿,而一旦马隆远去、武帝从最初的激昂与亢奋中清醒过来后,后悔的情愫开始像蔓草一样滋长,他没有心疼那三千五百人三年的工资,他心疼的,是他的脸,被打得好疼啊!

早知如此,就不该答应马隆“听臣自任”的要求,打仗而已嘛,为什么要这么特立独行呢?规规矩矩地带上几万兄弟去充场面不好吗?玩什么精英游戏嘛!还连累我……

“报……启禀皇上!西北!西北传来消息!”

武帝的忐忑一直持续到公元279年的11月,某个沉静的深夜,久违的驿马终于奔驰在洛阳的长街之上,武威传来消息,马隆大破树机能。

5、科技的力量

时间还须倒转回几个月前。

小马哥带了三千五百名兄弟去跟几万乃至几十万少数民族同胞干架,再说是精兵强将,人头差距毕竟摆在那儿呢,这仗看来还是有点悬。

我方:3500人

敌方:树机能及其所辖二十部落,合计20万+(纯战斗兵力估计约几万)

我方:孤军深入

敌方:踞有秦州、凉州

敌方:刀枪剑戟等

我方:武器精良,配有……各位还是自己看吧!

古代中国打仗似乎总是倚仗人口优势,我们动辄听闻一场战役出动了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口,从没有想过,打仗不是旅游party,不是人越多越好的,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说得多专业啊!人还没出发呢,吃饭的嘴先都张开了——养活这么一大帮老爷们儿,难!

对比之下,精英战似乎更具性价比,单兵耗费虽剧,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啊!

尤其马隆与树机能这场仗,打得很是超出常规,各种先进武器层出不穷,别说树机能同学没见过,就是中原大地那些号称博闻广识的贵族们,多半也得看傻了眼——不拼人头改拼科技,这么高端,玩不转啊!

武器1:偏箱车

树机能为阻截马隆的精兵,仗着地形优势,时常设埋伏、搞偷袭,倒是没有傻乎乎地正面作战,占据高地射射箭、投投石什么的,估计这老兄做起来十分娴熟。看来,树机能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凉州虽然已经变成他的主场,但晋王朝毕竟是财大气粗的,真要惹毛了,西北小部落也是消耗不起的,别的倒还好说,打仗是要死人的,壮年男丁死光光了,这不是要亡族灭种嘛!

树机能精,马隆也不傻,从他军备来看,估计早就分析树机能的作战风格,并提前作出应对。在马隆的改革创新之下,偏箱车隆重登场。

偏箱车,一种车身狭窄、便于在山地行进的封闭式战车,据说是依据八阵图而制作,但我一直没想明白,八阵图是行军布阵的法门,跟这种纯技术工种有什么关系?你说他是依据木牛流马制作的,我还肯相信些,未必那车身上挂着大八卦又或者零部件是按八卦原理组装的?

不过按照史料中描述的大致作战方式,“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我觉得这偏箱车也就一构造精良的移动战车,车上设计了很多巧妙的小机关,以及比较良好的驱动系统,这才能在山地狭窄处行走顺畅,外部还可以加点树枝、铁叉之类,同时起到掩体和破障攻坚的作用,令树机能的各种埋伏很难奏效。

从能够架施木屋在车上来看,偏箱车体积不会小于现在的小轿车,如果是“鸡公车”那种货色,也不用说什么架木屋了,直接说搭鸡窝鸟棚得了。既然是木屋,怎么也得有个一二平方米吧,至不济也得容纳两人以上,一个操作战车,一个负责拉弓射弩,再考虑到攻击的全方位性,战车内恐怕得容纳三至四人方为妥当。但这一来,那车岂不庞大笨重?又怎么能在狭窄山地快速反应?

要知道,我国战争史上不是没有战车的,但它们在秦汉之交终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车只适用于平原旷野作战,一搁山地林地,基本上就报废了——动都动不了,怎么投入战斗啊!

综合各种因素,我觉得偏箱车搞不好是一种既可以单干也能快速组装的车阵,并且还要易于拆解、携带,这三千五百精兵可都是纯粹的战斗力,绝没有包含后勤兵种,零部件整复杂了,战斗力们可背不了这么多。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但真要达到能够轻松运用到战场的地步,那就不简单,每一个需要解决的细节,都可能断送小马哥的奇思妙想,更可能断送他精心挑选出的马家军。小马哥只有一一解决那些细节问题,才能够真正登顶,真正实现对武帝的承诺:臣能!

总之就是,马隆带着他的三千五百儿郎,依靠偏箱车,“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树机能的地理优势完全败给了科技创新。

武器2:磁石阵

[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

据《晋书·马隆传》所载,与树机能作战过程中,马隆曾用磁石干扰对方行动,敌军穿铁铠,隆军披犀甲,磁石一登场,羌戎军队被跟被人施了法似的,动弹不得,还以为神仙显灵了,收到了神奇的战斗功效。关于磁石的军事运用,最早可以推至秦始皇时期,据说在“图穷匕现”事件之后,秦始皇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修建阿房宫时专门设计了一道磁石门,“怀刃者止之“,此事《三辅黄图》及唐代《元和郡县志》中均有记载。这么看来,马隆运用磁石的说法并非无的放矢。

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这一爆料失实,给剔除了。我想,这可能是考虑到磁石的携带和布置等因素,大规模实战过程中,磁石能起到多大作用?要吸住大批将士身上的铠甲,又需要多少磁石?况且,就算胡人文化程度不高,那也不意味着他们傻,这种小伎俩,上一回当还可能,二回、三回?未必他们就看不出来是因为铁铠的原因?

磁石夹道,更多的是体现了马隆无所不用其极的将科技运用到军事领域的精神,以武强兵固然重要,科技强兵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是他在武库挑选精良的善果。无从考证磁石阵是否真实,不过据说,现在甘肃一带都仍有着名为“鬼谷”的地方,某些阴雨雷电的天气里,会有鬼哭狼嚎的战场厮杀声,那正是磁石对当年战况的记录呢!

马隆不仅在武器上下功夫,更擅于从全局出发,认识到羌戎之乱的根本在于汉胡之间的相处之道,对症下药,制定平叛战略。

战略1:招降纳叛

马隆突破了树机能的防御线,西渡温水,这一番亮剑作为,羌人们被震住了,迅速出现两个阵营,一派继续追随树机能造反,一派则开始频繁接洽晋军,试图寻找到一条不用流血又流泪的生机。

马隆在这方面十分敏锐,迅速采取分化政策,对有意投降者允以诺言,无非是事后绝不追究啊、胡汉一家亲啊、大家放下武器拉拉小手交个朋友之类,及至马隆抵达武威(即凉州),羌族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部归降,树机能的队伍忽啦啦一下子少了大票小弟,等他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阻止,实力大打折扣。而对于那些坚决抵抗的顽固分子,马隆也不手软,“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

战略2:以戎制戎

要对付树机能,单是招降纳叛仍然不够,树机能本部实力强悍,加上他本身的号召力、羌汉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磨擦,这些都决定了,没有一场有效的全歼战,尽早还会死灰复燃。

小马哥却是善于发掘对手的弱点,并无限扩大这弱点的,后世之人常挂嘴边“师以长技以制夷”,而在马隆这里,则是以戎制戎,他联合了与树机能有矛盾的少数民族首领没骨能等人,掉转枪头,给了树机能致命的一击。背叛总是来得如此突然,就好像男女间的爱情与决裂,毫无征兆可言。树机能这回再也无力反抗,一颗脑袋成就了旁人。

6、马隆的结局

平定树机能一役,马隆声威大震,司马炎龙心大悦,准备好好奖励这位干将,然而有人出来阻挠:“隆将士皆先加显爵,不应更授。”(决战之前已因功将马隆提升为宣威将军,属将军品级中第二等)

这话说得,跟过河拆桥差不多,反正树机能也被砍了,再也不能在雍凉地带欢蹦乱跳地挑衅了,走狗、良弓就该煮的煮、藏的藏了?

所幸,司马炎虽然算不得是大明君,却也不算太昏庸,尤其在待人接物上,我一直以为他是少有的宽容帝王。况且还有卫将军杨珧(三杨之一,继皇后杨芷的叔父)劝说,司马炎最终为马隆等人加官进爵。

此后,马隆一直活跃在边境战场上,西平成奚为患,马隆再次奉命征讨,大获全胜。

[虏据险距守,隆令军士皆负农器,将若田者。虏以隆无下讨意,御众稍怠。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

马隆还真不愧其“奇谋间发,出敌不意”的评价,无论是对树机能还是对上成奚,他总能灵活运用战术、准确把握战略,将奇正之道发挥至极致。

太熙初,封奉高县侯,加授东羌校尉。十余年内,马隆威信震于陇右,朝廷曾因以马隆“年老谬耄,不宜服戎”为由,欲以略阳太守严舒(杨骏的亲戚)顶马隆的缺,结果险些引发新一轮胡汉矛盾,“氏、羌聚结,百姓惊惧”,司马家赶紧地将马隆官复原职,“毕隆之政,未敢为寇”,马隆最终死于任上。

为何说秃发树机能起义是五胡乱华的源头?秃发树机能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

[评价]

晋书中曾有评价:马隆西伐,王浚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

又有清人李恭评价:李药师破突阙,马隆讨树机能,皆以正兵,是千古最知兵者!

李药师,即唐初名将李靖,然而马隆并无李靖名将风流的动人传闻,红拂女与李靖的故事流传千百年,至今仍不时有小说、影视作品演绎爱情的同时顺便缅怀一番李靖的军事才干,马隆没有这种待遇,他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有些寂寂无名。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马隆的能力是被低估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兵器革新家、阵法大家,马隆著有《八阵总述》,论证了行军八阵的各种理论,也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战的同时对军事理论作了补充发展。

马隆是生不逢时,他并没有太多的施展机会,虽有能力,却缺乏出身、背景,仕途曲折。但马隆又是幸运的,他能够在西北边战中建功立威,达到他职业军人生涯的顶峰,而晋王朝更为看重的东南战场,同样能人辈出。

<< 上一篇 下一篇 >>

搜索

推荐资源

为何说秃发树机能起义是五胡乱华的源头 
2006-2021 www.kaqd.com 胶州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