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常识 » 正文

竹简中的周文王遗言 西周 竹简

看: 66次  时间:2022-09-18  分类 : 文化常识

竹简中的周文王遗言 西周 竹简

最近,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楚简,经过学者的精心保护和整理,现在已经正式公布的是一篇称作《保训》的文章。《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文如下:

“隹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訓。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代(?)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女(汝)以书受之。钦哉,勿轻!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順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轻!日不足,惟宿不详。”

这篇简文记载的是:周文王晚年病重,唯恐自己来不及留下遗言,于是,在戊子这一天召来太子发(即之后的周武王),留下了自己的临终遗言。文王在遗言里面讲到了上古的史事传说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故事,用这两个故事教导太子发,要他遵行“中”的思想观念,这些内容不见于以往的历史记载,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具有哲学意义。

关于舜的故事:“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这段话讲的是舜在受到尧的提拔之后,怎样做到不违背百姓的种种意愿而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所以能够自我省察,而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在施政时,他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达到中正,从而把事情做好。这段简文与子思所作的《中庸》中所记载孔子的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十分近似。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说的是上甲微为他的父亲王亥复仇的故事。王亥与上甲都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等学者从《周易》《山海经》《竹书纪年》等文献中钩稽出这段久已湮没的史迹:商人的首领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去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把王亥杀害,从而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与河伯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在这个故事中,周文王再次强调了“中”,上甲微把“中”传贻子孙,于是后来的成汤才得有天下。

《保训》作为周文王的临终遗嘱,通篇反复强调了“中”,即以“中”的思想观念治理国家。这个“中”实际上就是保持平衡的意思,文王在遗嘱中教导他的儿子发:在商代末年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翼翼不懈”,小心求稳地处事。而后的周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伐纣灭商,最终实现了文王的遗愿。

这里的“中”后来发展成儒家所提倡的“中道”、“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里就有这样的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来阐述,同时又与“和”的观念沟通结合,有很大的发展。可见,周文王遗言《保训》的思想与儒学有共通之处,这一点很值得探索和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

搜索

推荐资源

竹简中的周文王遗言 西周 竹简 
2006-2021 www.kaqd.com 胶州信息港